深秋的纽约,哈德逊河泛起粼粼波光,河畔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银杏叶正染上灿烂的金黄,在一处安静的咖啡馆角落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上午课程的费若秋,他身着简单的运动夹克,身形挺拔,眉宇间少了些剑道上常见的凌厉杀气,多了几分书卷气的沉静,若不是那双依旧锐利、专注的眼睛,你或许很难将眼前这位温和的年轻人,与赛场上那位曾让欧洲剑坛为之侧目的“东方剑客”联系起来。
从法国国家击剑训练中心的木质剑道,到哥大巴特勒图书馆堆满典籍的阅览室;从追求极致速度与精准的体育竞技,到探索人文思想深度的学术研究,费若秋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次看似突兀、实则深思熟虑的转折,这次独家专访,我们试图走进这位不凡的年轻人内心,探寻他选择暂别赛场、远渡重洋求学的心路历程。
辉煌与转身:巴黎赛场上的“明镜止水”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,始于童年,不同于许多运动员自幼进入体校的模式,他的起点颇具戏剧性。“小时候看了一部关于佐罗的电影,对那种优雅、敏捷又充满正义感的形象着了迷。”他微笑着回忆,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出一道轻巧的弧线,仿佛仍握着那柄无形的佩剑,这份最初的兴趣,引领他走进了家乡的业余体校,天赋很快显现,真正改变他命运的,是一次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出色表现,他被法国一位资深教练看中,获得了赴法训练的机会。
“那是我人生第一个重大抉择。”费若秋说,不到十八岁,只身前往现代击剑运动的核心地带——法国,语言不通,文化差异,训练强度远超国内,最初的几个月异常艰难。“法国的击剑哲学非常不同,他们更注重战术思维、距离感和时机把握,而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完美。”他住在巴黎郊区,每天往返于训练中心和住所,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围绕着那柄剑,汗水、挫败、思乡,以及欧洲对手们强大的实力,都曾让他倍感压力。
但费若秋身上有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韧性与悟性,他像一块海绵,疯狂吸收着欧洲击剑的养分,同时又将东方文化中“以静制动”、“后发先至”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打法,渐渐地,他在法国乃至欧洲的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,因其在赛场上超乎年龄的冷静和近乎读心术般的预判能力,被当地体育媒体称为“明镜止水”(心如明镜,止水般平静),他曾数次入选法国俱乐部联赛的全明星阵容,距离代表更高层次队伍出征的梦想,似乎只有一步之遥。

就在运动生涯看似步入巅峰之际,费若秋却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错愕的决定:暂停职业训练,申请赴美留学,入读哥伦比亚大学。“很多人不理解,包括我的教练和一些朋友,他们觉得我正处在黄金年龄,应该继续冲击更高的竞技目标。”谈及此,他眼神坚定,“但我始终觉得,竞技体育不仅仅是胜负,它关于自我认知,关于如何面对压力,关于在极限状态下保持思考,这些体验很宝贵,但我也想探索运动之外,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象牙塔里的新“交锋”:从剑尖到笔尖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,费若秋看中的是这所常春藤盟校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,他目前主修方向是体育管理与运动心理学,同时选修了大量哲学和历史课程。“击剑的历史本身就与欧洲文明发展紧密相连,从决斗文化到奥林匹克运动,它背后有太多值得探究的东西。”在他看来,手中的剑不再只是一件争夺分数的器械,更是连接历史、哲学与个体精神的媒介。
求学之路并非坦途,放下熟悉的佩剑,重新拾起厚重的课本和写不完的论文,挑战丝毫不亚于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。“最大的困难是语言和思维模式的转换。”他坦言,“学术阅读要求极强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,这和击剑训练中那种直觉性、瞬间性的反应很不一样。”他描述自己最初在课堂讨论中常常沉默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预习、复习,才能跟上节奏,他将这种挑战视为一种新的“交锋”——与知识交锋,与自己的思维局限交锋。
有趣的是,多年的运动员生涯赋予了他独特的优势。“竞技体育磨练了我的专注力、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心态,面对一篇难啃的论文,就像面对一个难缠的对手,需要耐心寻找突破口,制定策略(阅读计划),然后坚持不懈地去执行。”他笑着说,现在熬夜赶论文时,偶尔还会想起以前为备战比赛而加练到深夜的情景,那种为目标全力以赴的感觉是相通的。
在哥大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击剑,他加入了学校的击剑俱乐部,偶尔会指导对击剑感兴趣的同学们。“和纯粹竞技不同,这里更轻松,更注重分享和交流,看到不同背景的同学因为击剑而产生兴趣,一起探讨技术、历史,是件很有趣的事。”这种角色转换,让他对击剑有了更丰富的理解,它也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融合与展望:执剑者的多维人生
当被问及如何将法国的击剑训练、美国的学术熏陶以及自身的东方文化背景融合时,费若秋思考了片刻。“它们看似在不同轨道,但内核有相通之处,法国的击剑教我‘术’与‘艺’,美国的学术训练我‘思’与‘辨’,而东方的文化底蕴则始终是我的‘根’,提醒我‘道’与‘和’。”他希望能将这种跨文化的体验和思考,未来应用于推动击剑运动的发展,或许是教育,或许是文化推广,让更多人理解这项运动的深层魅力。
对于未来,他保持开放的态度,完成学业后,他并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,但更希望探索一条能将体育、学术和个人成长相结合的道路。“人生不是单行道,击剑给了我很多,它塑造了我的品格,也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,我在哥大汲取新的知识,是为了将来能以一个更丰满、更有深度的视角,回馈我所热爱的这项运动。”

采访结束时,夕阳的余晖洒满哥大的红砖建筑,费若秋背起书包,与我们告别,身影汇入匆匆的学生人流中,他既是那个在剑道上冷静果决的运动员,也是象牙塔里孜孜不倦的求学者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多维的,人生的精彩在于敢于在不同赛道上探索边界,勇于将每一次经历化为成长的养分,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,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,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探索之旅,关于如何执好人生这把无形的剑,在进攻与防守、专注与开阔、传统与现代之间,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锋芒,他的旅程,还在继续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