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NBA的历史长河中,波特兰开拓者队一直以其独特的建队策略和球员选择而闻名,尤其是他们对能策应的中锋的痴迷,从比尔·沃顿到萨姆·鲍维,再到格雷格·奥登,这种偏好不仅塑造了球队的命运,也反映了篮球战术的演变,张佳玮,作为资深体育评论员,曾多次指出这一点,引发了球迷和专家对开拓者队这一传统的深入思考,本文将回顾这段历史,分析开拓者队为何如此青睐这类中锋,并探讨其对球队和联盟的影响。
开拓者队对能策应的中锋的痴迷,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,比尔·沃顿(Bill Walton)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,1974年,开拓者队以状元签选中了沃顿,这位来自UCLA的中锋以其全面的技术而著称,沃顿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得分手和篮板手,更是一位卓越的传球手,他的策应能力让他在场上扮演着类似控球后卫的角色,能够从高位或低位发起进攻,为队友创造机会。
在1976-77赛季,沃顿带领开拓者队赢得了队史首个NBA总冠军,他的表现堪称传奇:场均18.6分、14.4个篮板和3.8次助攻,助攻数据在中锋位置上极为罕见,沃顿的策应能力让开拓者队的进攻更加流畅,他能够通过精准的传球破解对手的防守,从而带动全队的整体表现,张佳玮曾评论道:“沃顿是那种罕见的中锋,他的篮球智商和传球视野让他成为场上的指挥官,开拓者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,才建立了一种以中锋为核心的进攻体系。”
沃顿的职业生涯因伤病而缩短,但他在开拓者队留下的遗产却深深影响了球队的未来选择,开拓者队管理层开始相信,一个能策应的中锋可以成为球队的基石,这种信念在后续的选秀和交易中得到了体现。
在沃顿之后,开拓者队继续寻找能策应的中锋,1984年的选秀成为了一个关键节点,当时,开拓者队手握第二顺位选秀权,他们选择了萨姆·鲍维(Sam Bowie),而错过了后来的传奇人物迈克尔·乔丹,这一决定至今仍被广泛讨论,但开拓者队的动机很明确:鲍维被看好为一名能策应的大个子。
鲍维在大学时代就展现出了出色的传球能力,他身高7英尺1英寸,却拥有后卫般的传球技巧,开拓者队希望他能继承沃顿的传统,成为球队的新核心,鲍维的职业生涯同样被伤病所困扰,他从未完全兑现自己的潜力,在开拓者队的四个赛季中,鲍维场均贡献10.5分和2.5次助攻,虽然数据不算突出,但他的策应能力依然可见,在1985-86赛季,他曾单场送出7次助攻,展现了中锋位置上罕见的组织能力。
张佳玮在分析这一选择时指出:“开拓者队对鲍维的痴迷,反映了他们对能策应中锋的执着,尽管鲍维未能达到预期,但球队的这种偏好显示了他们对篮球战术的独特理解,在那个时代,中锋的策应能力被视为一种奢侈品,能够丰富球队的进攻选择。”
鲍维的例子也揭示了开拓者队在这一传统上的风险,伤病和球员发展不确定性让这种选择变得赌博性十足,但球队似乎愿意为此付出代价。
进入21世纪,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的痴迷并未减弱,2007年,他们用状元签选中了格雷格·奥登(Greg Oden),这位被广泛看好为下一个伟大中锋的球员,奥登在大学时代就以其全面的技术而闻名,他不仅是一名防守悍将,还展现出了一定的策应潜力,尽管他的传球能力不如沃顿那样突出,但开拓者队相信他能够发展成为现代篮球中的全能中锋。
奥登的职业生涯同样被伤病所毁,但在他有限的出场时间里,他依然展示了策应的闪光点,在2008-09赛季,奥登场均贡献3.9次助攻 per 36分钟,这对于一个年轻中锋来说相当不错,张佳玮曾评论道:“奥登是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痴迷的现代体现,球队希望他能像沃顿那样,成为进攻的枢纽,但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”
开拓者队对奥登的选择,也反映了篮球战术的演变,随着NBA进入小球时代,中锋的策应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,像尼古拉·约基奇这样的现代中锋,正是以策应为核心,重新定义了中锋的角色,开拓者队似乎预见到了这一趋势,但奥登的伤病让他们的梦想再次破灭。
张佳玮多次强调,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的痴迷,源于他们对篮球战术的深刻理解,一个能策应的中锋可以丰富球队的进攻体系,传统中锋往往局限于低位单打或篮板保护,但策应型中锋能够从高位发起进攻,通过传球调动防守,为外线射手和内线切入者创造机会,这种多面性让球队的进攻更加难以预测。
开拓者队的历史成功与这类中锋密切相关,沃顿带领球队夺冠的经历,让管理层相信策应型中锋是赢得总冠军的关键,即使在后来的失败案例中,球队也坚持这一理念,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人选,就能重现辉煌。

篮球战术的演变也强化了这种偏好,在现代NBA,中锋的策应能力已成为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,像约基奇、乔尔·恩比德这样的中锋,都以其传球能力而著称,开拓者队似乎一直走在时代前列,试图通过选秀提前布局。
这种痴迷也带来了代价,开拓者队多次因为选择策应型中锋而错过其他位置的巨星,最著名的就是1984年错过乔丹,张佳玮指出:“开拓者队的策略有其合理性,但过于执着于某一类型球员,可能导致机会成本的增加,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,需要平衡各种因素。”
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的痴迷,不仅影响了球队自身的命运,也对整个NBA产生了深远影响,从沃顿到奥登,这些球员的选择和表现,引发了联盟对中锋角色的重新思考,在20世纪70年代,沃顿的成功让更多球队开始重视中锋的策应能力;而在21世纪,奥登的失败则提醒人们,伤病和运气同样重要。

在当代NBA,开拓者队的这一传统依然可见,近年来,球队曾尝试通过交易或选秀寻找策应型内线,例如在2020年代初期对优素福·努尔基奇的使用,努尔基奇虽然不是顶级策应者,但他的传球能力为开拓者队的进攻增添了一层维度,张佳玮评论道:“开拓者队似乎从未放弃对能策应中锋的追求,这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,即使在新一代球员中,他们也在寻找下一个沃顿。”
从更广的角度看,开拓者队的经历反映了篮球战术的循环演变,中锋的角色从传统的低位霸主,到策应核心,再到现代的空间型五号位,不断变化,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的痴迷,正是这种演变的一个缩影。
张佳玮对开拓者队这一传统的分析,揭示了篮球世界中一种持久的战术偏好,从比尔·沃顿到萨姆·鲍维,再到格雷格·奥登,开拓者队对能策应中锋的痴迷,既是他们对辉煌过去的怀念,也是对未来的积极探索,尽管这条路上充满了挫折和争议,但这种坚持体现了球队对篮球本质的深刻理解。
在NBA的漫长历史中,开拓者队的这一传统将继续被讨论和铭记,它提醒我们,篮球不仅仅是关于得分和胜利,更是关于理念和传承,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开拓者队会再次找到他们的策应中锋,重现昔日的荣耀。
评论